人民网 赵祖乐在线配资门户投资
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萌芽和奠基的关键时期,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“第一公里”,小学思政课如何克服“讲不透”、“爱说教”的窠臼,真正实现入耳、入脑、入心,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破解的核心课题。
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(以下简称“盐小锦馨”)以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,给出了一个精彩答案:通过打造“体验式课堂”,让思政课兼具“有意义”与“有意思”,成功地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,为小学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增强体验感,让思政课“动”起来
传统的思政课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室,学生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,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。盐小锦馨的破题之钥,首先在于打破空间壁垒,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情境,让学生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,在亲身体验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和价值的塑造。
在《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》课程设计中,盐小锦馨道德与法治备课组以“四川民间艺术推荐会”为情境主线,以非遗变脸表演为引,揭开四川十大类、180项非遗的文化画卷,通过川剧、竹编等载体,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,点燃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探索热情。课堂中,“演、看、讲”多元策略交织,学生思维深度拓展,责任意识悄然扎根。课堂外,学生分小组调研家乡的民间艺术,糖画、扎染、竹编不再只是学生看到的非遗作品,还成了学生课后生动的实践练习。
非遗变脸表演。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供图
加深思辨性,让思政课“活”起来
小学思政课并非不要讲道理,关键在于如何讲道理。盐小锦馨摒弃了单向度的价值灌输,巧妙设计思辨环节,鼓励学生在价值冲突中独立思考、在观点碰撞中甄别选择,从而让思政课真正“活”起来,焕发思维的活力。
思政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、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,而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也成为盐小锦馨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之一。2025年8月27日,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法治课教师和法治副校长微课比赛,盐小锦馨思政课教师就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——喜获全国亚军。杨倩老师精准把握法治教育重点难点,呈现的创新课例《门铃叮当响,权利知多少》以\"可视门铃安装案\"为切入点,通过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法律边界。“可视门铃能不能安装?”“可视门铃怎么安装才合理合法?”通过具有思辨性的问题,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可视门铃背后所涉及的法律问题,在两难情境中结合真实生活经历和真实案件,引导学生思考权利边界。
几年来,盐小锦馨还通过模拟法庭、校园宪法戏剧等活动,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,弘扬了宪法精神,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与传承。
模拟法庭。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供图
提升AI赋能,让思政课“新”起来
盐小锦馨积极拥抱技术,将AI、VR等智能技术作为赋能思政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,创设过去无法实现的沉浸式学习场景,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趣味性。
在讲授“伟大的革命精神”时,红军长征的故事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而言十分遥远。老师不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,实际参观社区红色博物馆,还引用VR虚拟现实技术,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“感受到”寒风凛冽;亲眼“看见”战友陷入泥潭……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,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敬畏之心。而AI助手则提供了个性化、交互性的学习支持,满足了学生深度探究的需求,让思政学习24小时在线,实现了因材施教和精准引导。
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的“体验式课堂”以一节节生动的课例说明,小学思政课不是“可有无”的副科,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战场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了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辩证统一:守正,是守住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,守住价值观引导的正确方向;创新,是创新教学方法、创新载体形式、创新评价模式,让道理循循善诱地融入血脉。通过让课堂“动”起来、“活”起来、“新”起来,盐小锦馨将“有意义”的思政课办得“有意思”。
牛策略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